標籤雲

顯示更多

海貝談貝故事│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貝殼傳說 ─ 從各地貝幣學習貝殼文化


貝幣是最古老的貨幣之一,通常是完整的貝殼或者人為加工的特定形狀。貝幣其歷史地位、考古研究以及價值是不可言語的。從中國漢字可以發現和價值、交易有關的漢字的組成部分中很多都少不了一個「貝」字。今天,海貝原創蒐集相關資料,與讀者分享關於貝幣留下的文化痕跡。

貝幣簡介

在世界很多地方,包括中國、亞洲其他地區、非洲、大洋洲以及美洲,貝殼都曾被當作貨幣使用。中國先秦時期以海貝當作原始貨幣。早在夏代末年,海貝可能已經成為交換的媒介,被廣泛使用於商品貿易之中;到了商代中後期,隨著交換規模的擴大。海貝數量相對不足,因此仿製貝幣開始出現;直到春秋戰國時期,貝幣才逐漸退出貨幣市場。

作為貝幣的貝類有很多,各地所使用的貝殼也都不同,比較常見的是寶螺類,而榧螺、雙殼類與象牙貝也曾在不同地區作為貝幣來使用。外觀上,可能保有完整貝殼或是經過研磨、穿孔或者結粒而串等。每個地方貝幣的價值尺度與單位準則也不同,更隨著時代的不同而有所不一。

然而並非所有地區貝幣存續時間都相同,例如雲南地區,貝幣作為貨幣一直使用到明末清初;而新幾內亞的Tolai人於1990年開始要求地方政府承認貝珠錢的價值,2002年地方政府終於認可貝珠錢為官方貨幣;大洋洲的索羅門群島,直到1882年,當地貿易仍使用貝殼珠來進行,現今只剩下Langalanga 人會製作貝珠錢,並且在Langalanga 人的生活中交易使用。

Chinese shell money 16th 8th century BCE
中國貝幣,帶有穿孔海貝,拍攝於日本貨幣博物館
圖片來源 / PHGCOM

貝幣材料

黃寶螺

圖片來源 / 臺灣貝類資料庫
  • 學名:Cypraea moneta(Linnaeus, 1758)
  • 又稱貨幣寶螺,俗名貨貝。
  • 分布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水區、日本、中國海南、臺灣及澎湖海域。
  • 是最常見的貝幣種類,廣泛應用於夏商西周時期。
  • 為攜帶方便,貨貝多磨有穿孔。根據孔的大小可分為小孔式、大孔式和磨貝式三類。

台灣榧螺

Oliva mustelina 01
圖片來源 / H. Zell
  • 學名:Oliva mustelina(Lamarck, 1810)
  • 中國大陸稱伶鼬榧螺,港澳稱台灣榧螺。
  • 分布於日本、印度、新加坡、韓國、中國大陸(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和臺灣。
  • 夏至西周時期貝幣,形體瘦長,淺黃色,一端有小螺旋,背部多磨有不規則穿孔。
  • 山東兗州大汶口文化墓葬、河南安陽殷墟商墓都有出土。安陽殷墟西區M620所出土的台灣榧螺是與銅貝共存。

愛龍寶螺

Erronea errones 01
圖片來源 / H. Zell
  • 學名:Cypraea errones(Linnaeus, 1758)
  • 又稱擬棗貝(學名:Erronea errones)。
  • 分佈於印度洋-西太平洋區水域、中國、臺灣以及澎湖海域。
  • 夏至西周時期貝幣,流通於中原和部分沿海地區。
  • 擬棗貝外貌與貨貝相似,略瘦長,山東、河南的部分殷墟、商墓中有出土,罕見。

阿拉伯寶螺

圖片來源 / 臺灣貝類資料庫
  • 學名:Cypraea arabica(Linnaeus,1758)
  • 因貝殼表面的花紋,像阿拉伯的文字,故稱阿拉伯寶螺或易名阿文綬貝。
  • 分布於澳大利亞、日本、菲律賓、印度、大陸沿岸、南沙群島、臺灣以及澎湖海域等等。
  • 殷商、西周時期的貝幣,流通於中原和部分沿海地區,是否為貨幣不詳,可能是作為珍寶種類。
  • 史籍中的「大貝」可能是指這些貝類。

黒星寶螺

Cypraea tigris 01
圖片來源 / By H. Zell
  • 學名:Cypraea tigris(Linnaeus,1758)
  • 又稱虎斑寶貝,俗名虎皮貝。
  • 分布於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區、中國南海、臺灣以及澎湖海域。
  • 殷商、西周時期的貝幣,流通於中原和部分沿海地區,是否為貨幣不詳,可能是作為珍寶種類。
  • 史籍中的「大貝」可能是指這些貝類。

金環寶螺

Monetaria annulus 01
圖片來源 / By H. Zell
  • 學名:Monetaria annulus / 舊名Cypraea annulus(Linnaeus,1758)
  • 又稱環紋貨貝,俗名白貝齒。
  • 分布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水區、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廣東、海南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地,屬於暖海產。

初雪寶螺

Cypraeidae - Erosaria miliaris-1
圖片來源 / By Hectonichus
  • 學名:Cypraea miliaris(Gmelin 1791)
  • 大陸稱黍斑眼球貝(Erosaria miliaris),閩南語俗稱豬媽。
  • 分布於日本、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新不列顛、澳大利亞以及中國的浙江至南沙群島等地。

象牙貝

Dentalium 1
圖片來源 / By Ondasdomar
  • 學名:Dentalium
  • 又稱角貝殼。
  • 角貝殼兩端帶有自然的開孔,可以十分方便的串起來。
  • 從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亞西北的太平洋沿岸的美洲原住民部落最看重的貝幣。

紫色小榧螺

Olivella biplicata 3
圖片來源 / By Ed Bierman
  • 學名:Olivella biplicata(Sowerby I, 1825)
  • 加州中部和南部,當地人用Olivella biplicata的螺殼做珠子至少有9000年的歷史。

紫石房蛤

  • 學名:Saxidomus purpuratus(Sowerby II, 1852)
  • 俗名天鵝蛋。
  • 主要分佈在中國遼東半島南部與山東半島北部,日本海沿岸與前蘇聯的遠東海域。
  • 加州中部的海岸米沃克人、奧隆人、帕特溫人、波莫人和瓦波人等民族曾使用紫石房蛤來製作貝幣。

硬殼蛤

  • 學名:Mercenaria mercenaria( Linnaeus, 1758)
  • 又稱小圓蛤、北方簾蛤或美洲簾蛤。
  • 原分佈於美國東海岸,是美國大西洋沿岸淺海和灘塗主要的經濟雙殼貝類之一。

少女榧螺

Oliva carneola forma andamanensis 01
圖片來源 / By H. Zell
  • 學名:Oliva carneola(Dautzenberg, 1927)
  • 分佈於臺灣、臺灣海峽。
  • 在南太平洋各島,少女榧螺也曾廣泛被用作貝幣。

貝幣單位

  • 中國貝幣的計算單位是朋,一朋的貝數,古人有2枚、5枚之說,今人一般傾向於每朋10貝。
  • 雲南貨幣最早的史料記載「貝之大若指,十六枚為一覓」。
  • 元代「雲南賦稅,以金為則,以貝子折納」,規定黃金與貝幣的兌換比率為「每金一錢,直貝子三十索」,一索為5個貝幣。
  • 在孟加拉,每3840枚貝幣兌換1盧比。
  • 在東南亞的泰國,古代每暹羅提卡約值半金衡盎司銀的時候,貝幣被稱為“เบี้ย”(bia),每6400枚合1提卡。
  • 在非洲沿海國家,貝幣被稱為「kurdi」,貝幣每40枚或100枚穿成串使用,相應地每50串或20串代表一塊銀幣;但在烏尼楊韋齊北部地區,貝幣被稱為「simbi」。
  • 在約克公爵群島,當地的托來人將使用的貝幣稱作「塔布」(Tabu)。
  • 在北美東海岸的易洛魁聯盟和阿爾岡昆部落,貝幣被叫做「Wampum」。

各地貝幣文化

亞洲

  • 從春秋晚期到明末清初,貝幣一直是雲南地區最主要的實物貨幣。而貝幣在雲南流通了近兩千多年,直到公元1647年正式退出歷史舞台。雲南貨幣最早的史料記載是根據《新唐書·南詔》里所記載:「以繒帛及貝市易」、「貝之大若指,十六枚為一覓」。
  • 在南亞的印度、孟加拉等地,貝幣也曾廣泛使用。宋代地理志《諸蕃志》中就有位於今孟加拉國和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帶的鵬茄羅國使用貝幣的記載:「(鵬茄羅)以白砑螺殼磨治為錢」。
  • 在東南亞的泰國,古代每暹羅提卡約值半金衡盎司銀的時候,貝幣被稱為「เบี้ย」(bia),每6400枚合1提卡。而在現在的泰語中,該詞仍被使用,用以表示借貸的利息。
  • 在西亞,英國考古學家奧斯丁·亨利·萊亞德1845年到1851年在亞述古城尼姆魯德發掘出了很多環紋貨貝。

非洲

  • 在非洲西部,貝幣直至19世紀中葉仍具有法償地位。在非洲中西部,貨貝作為剛果王國的貨幣「nzimbu」也十分常見。這些貝殼在西非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在其產地的價值,因此貿易的利潤非常大。
  • 在沿海國家,貝幣每40枚或100枚穿成串使用;但在內陸,貝幣被一個個的計數,若商人比較專業的話,可能五個五個的計數。在上述地區,貝幣被稱為「kurdi」,主要從西海岸獲得;但在烏尼楊韋齊北部地區,貝幣被稱為「simbi」,主要依賴桑給巴爾的穆斯林商人獲得。

大洋洲

  • 在澳大利亞北部,當地原住民也曾使用貝幣。由於不同的部落使用不同的貝殼,一個部落的貝幣對另一個部落可能是毫無價值的。
  • 在紐幾內亞以北的一些島嶼上,人們把貝殼打成薄片,鑽孔並用繩子串成串,通過指節測出長度來表明價值。這些太平洋島嶼上主要使用兩類貝殼,一類是一種紐幾內亞海岸的貝類,另一類是普通珍珠貝。
  • 在南太平洋各島,少女榧螺也曾廣泛被用作貝幣。直到1882年,索羅門群島的當地貿易仍使用貝殼珠來進行。由於其製作困難,製作量小於需求量,因此其價值得到了很好的維持。
  • 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東新不列顛島嶼,貝幣仍具有法償地位,並可以兌換為巴新法定貨幣基納。在約克公爵群島,當地的托來人將使用的貝幣稱作「塔布」(Tabu)。
PNG Shell Money QM-r
巴布亞紐幾內亞貝幣(Tabu)
圖片來源 / By Queensland Museum

美洲

  • 從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亞西北的太平洋沿岸的美洲原住民部落最看重的貝殼是角貝殼,角貝又稱象牙貝。這種貝幣是以長度而不是具體的個數來衡量價值的,最大的單位「ligua」約合6英寸。
  • 從1000年前開始,在加州聖巴巴拉海峽各島上,丘馬什人工匠開始用紫色小榧螺的螺殼打制串珠,留下了一米深的製造殘渣樁;由此產生的圓形串珠被現在的南加州地區的人們用作貨幣。
  • 大約公元1500年開始,直到十九世紀末,加州中部的海岸米沃克人、奧隆人、帕特溫人、波莫人和瓦波人等民族使用紫石房蛤來製作貝幣。
  • 在北美東海岸的易洛魁聯盟和阿爾岡昆部落的成員中,如辛納科克部落,一直使用由硬殼蛤製作的「Wampum」作為貨幣。
Wampum belt, Iroquois and Algonkian, commemorating peace treaty in 17th century - Native American collection - Peabody Museum, Harvard University - DSC05418
易洛魁聯盟和阿爾岡昆部落貝幣(Wampum)
圖片來源 / By Daderot
(文章來源 / 齊‧博客 Chi-Blog)

【參考連結】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