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雲

顯示更多

【海貝報報023】從海味到創意:竹灣蚵育家推動澎湖蚵產業永續新藍海

本期主題

在眾多海鮮美味中,牡蠣以其「海中的牛奶」之稱,憑藉豐富的營養價值與鮮美口感,成為餐桌上的珍品。然而,牡蠣的價值不僅限於食材層面,其外殼更是再生資源的寶藏,透過創新的廢殼再利用技術,牡蠣殼已逐漸轉變為環保與文創產業的重要原料。

海貝原創「竹灣蚵育家」於2024年正式成軍,致力於推廣竹灣牡蠣文化。透過澎湖縣農漁局「113年度澎湖農漁村青年獎勵行動方案」,融合食蚵教育、親子共學與蚵藝體驗,讓參與者從養殖場到餐桌、再到工藝創作,全面了解牡蠣的價值鏈,從中學習環境保護與資源再利用的意義。

食蚵教育不僅是品味美食,更是一次與自然親密接觸的學習旅程。親子共學中,家長與孩子們能夠從認識蚵的生長過程、養殖方式到蚵殼的再利用中,培養對環境的尊重與珍惜。同時,透過實際參與烹飪或DIY體驗,提升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意思維。

竹灣擁有優越的天然養殖條件,風平浪靜、水質清澈,是理想的牡蠣養殖地。然而,隨著氣候變遷和市場競爭壓力,台灣牡蠣產業面臨諸多挑戰。為了應對這些挑戰,竹灣蚵育家採取了創新策略,結合在地文化、產業與觀光,打造出一條以牡蠣為核心的產業鏈,不僅提高牡蠣的附加價值,更透過文化傳承和觀光資源開發,吸引國內外遊客深入體驗竹灣的海洋魅力。


三大活動亮點

❤️親子蚵教育導覽活動

專業導覽帶領參觀牡蠣養殖場,從牡蠣的生長環境、養殖技術到收成過程,全程寓教於樂,增進親子間的互動與學習樂趣。

❤️蚵藝講座與DIY體驗

廢棄蚵殼化身創意藝術材料,透過手作夜燈、擴香石等活動,讓參與者親手創作,體驗廢殼再生的環保價值,感受文創的獨特魅力。

❤️食蚵教育與美味餐桌

專業志工廚師現場示範牡蠣料理,讓參與者不僅能享受鮮美滋味,更能學習牡蠣的營養價值與烹飪技巧,從味蕾深刻體驗海洋資源的珍貴。

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貝藝故事及文化,海貝原創期待呈現優質的貝藝創作美學服務,提供嘉賓品味不同的生活美學,與更多家庭一起寫下我們年代的貝藝故事。更期待未來的貝藝故事,有您一同參與。

本月活動花絮│社區成果台灣工藝聚 蚵育成果創生逗陣來

》社區成果台灣工藝聚


這次盛大的「臺灣工藝聚—漫遊永續」活動,吸引了無數藝人、工匠、以及熱愛手作的民眾,大家齊聚在桃園市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一同感受工藝之美!

這是由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和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共同主辦,今年適逢工藝中心七十週年,以「臺灣工藝聚—漫遊永續」為題,主要為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透過倡議「活工藝・工藝活」概念推動社區健康、生活美學及永續發展。活動從113年11月15日至17日,為期三天,精彩不斷。


共融之愛師資團隊由澎湖縣白沙鄉後寮社區發展協會領軍,遠從最美麗的海灣「澎湖」共襄盛舉,後寮社區帶來了師生創作之外,還有打包帶編織、蚵藝文創、貝殼文創等多樣作品,與來自台灣各地的工藝團隊進行交流。

「共融之愛:後寮工藝療育陪伴計畫」願景旨在以工藝技術促進後寮社區與當地特色資源的連結,透過社區組織組織工藝培訓課程,培育社區居民的技能,同時強化工藝與在地文化的連結。以後寮天堂路沙灘貝殼資源為素材,打造具地方特色的工藝產品。 




海貝原創也是本次共融之愛出席的師資團隊之一,此次計畫,我們透過蚵工藝與社區結緣,讓社區培力學員從無到有,共學打造蚵文創商品,牡蠣養殖是澎湖重要的經濟產業,而每年所產生的廢蚵殼數量逾2,000公噸,通過工藝培力與工藝療育,讓參與者利用廢棄牡蠣殼,創作出精美的擴香石工藝品,推動環保資源的再利用。不僅能夠提高大家的動手能力與創意思維,還將環保理念滲透進每個家庭的日常生活中。


》蚵育成果創生逗陣來


在充滿活力的澎湖縣文化園區演藝廳前廣場,11月17日舉辦了精彩的「113年農漁村青年成果展暨創生逗陣來」活動,吸引了來自各地的民眾參與。這次活動由澎湖縣農漁局主辦,活動現場展示了青農攜手中央與地方從農的成果,以及13隊青年的創生方案作品,近40個攤位熱情參與,展現澎湖的「好農、好手藝、好食力、文化力、在地力」。



竹灣蚵育家是13組青年隊之一,我們帶來了本次計畫「澎湖竹灣永續蚵育家行動方案」的豐富成果,包含文宣、影片與手冊。透過親子導覽手冊、計畫成果手冊,引導大家走進竹灣牡蠣的世界,讓更多人了解竹灣養殖牡蠣的文化脈絡與歷史價值。

感謝執行計畫的合作團隊與親子民眾的參與,本次計畫生動的蚵藝體驗與食蚵教育,推廣竹灣獨特的漁業文化,讓參與者對更多元的六級產業加值也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次「113年農漁村青年成果展暨創生逗陣來」活動不僅成功展示了澎湖的農漁業成果,更成為了青年創生力量的重要平臺。竹灣蚵育家的努力和創新,無疑為澎湖的在地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我們將繼續努力,推廣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並促進更多青年投入農漁業的行列,為澎湖的農漁村創生貢獻一份力量。


🌐【威傳媒】澎湖竹灣推出「永續蚵育家」計畫 推廣在地養殖文化 打造親子體驗

讀報學貝文化│這些貝殼你一定要認識


在潮間帶上,您可曾見過戴著斗笠,蒙面婦女正在拾螺,您可知她們在拾什麼螺嗎?在餐桌上,美味螺肉上菜,您可知牠們是什麼螺類嗎?美麗的貝類飾品閃閃耀人,您可知牠們是用什麼螺貝製成?您想知道潮間寶藏蠑螺對於我們有什麼價值嗎?
今日,讀報學貝文化將運用親子對話方式,與讀者分享關於潮間寶藏蠑螺的哪些事。

潮間寶藏:親子共探蠑螺的奇妙世界

小貝:媽媽,我們今天要去哪裡玩啊?

媽媽:我們要去潮間帶探險,聽說那裡有很多有趣的蠑螺哦!

小海:蠑螺?那是什麼?

爸爸:蠑螺是一種海洋的寶藏,有著漂亮的殼,住在海洋的不同地方,像是沙灘和岩石上。

小貝:哇!那我們要不要找找看,找到的話怎麼辦?

媽媽:當然要!如果找到,就可以仔細觀察,甚至拍照留念。我們可以學習蠑螺的名字呢!



在陽光燦爛的一天,父母帶著小貝、小海來到了潮間帶。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美麗的海灘,海浪輕輕拍打著岸邊,潮間帶的岩石上閃爍著陽光。

小貝:這裡的景色真美!海水涼涼的,好舒服!

媽媽:對啊,這就是探索潮間帶的完美時刻!別忘了,注意不要走得太遠,安全最重要。

他們開始在岩石上細心觀察,突然,小海發現了一隻漂亮的蠑螺。

小海:媽媽!快看!這隻蠑螺好大喔!它的殼是圓圓的,好可愛!

媽媽:那是夜光蠑螺呢!它的殼上有著美麗的圖案,只有泛著光澤的蠑螺才叫夜光蠑螺。你知道嗎?這種蠑螺是一種可食用的貝類,還有些人用它們來製作工藝品。

《夜光蠑螺》
學名:Turbo marmoratus(Linnaeus, 1758)
分布:印度-太平洋海區、馬來西亞、中國大陸、臺灣,常棲息在碎礫石海底水深4-20 公尺、潮下帶
別稱:蝶螺、夜光螺、夜光貝等,俗稱月光螺。
圖片來源 / By Shellnut

小貝:所以我們發現了潮間帶的寶藏了嗎?

媽媽:沒錯!還有其他種類的蠑螺,比如金口蠑螺和珠螺,它們也非常好看,並且它們的珍珠光澤很吸引人。

《金口蠑螺》
學名:Turbo chrysostomus(Linnaeus, 1758)
分布: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中國大陸、台灣,常棲息在潮間帶。
俗稱虎螺、火螺。
圖片來源 / By Shellnut

《珠螺》
學名:Lunella coronata (Gmelin, 1818)
分布:中國大陸、台灣,常棲息在沿海岩礫或岩礁的潮間帶。
俗稱蠑螺、大頭仔,英名Coronate moon turban。
圖片來源 / By Shellnut

小海:嗯,然後我們可以把它們拍下來,回家和朋友分享!

爸爸:對呀!不過記得跟它們保持距離,讓它們在大海裡保持自由,不要打擾牠們哦!



當陽光開始落下,一家滿載而歸,他們帶回了美好的回憶和對海洋世界的新認識。

小貝:今天真的好開心,我們下次還可以再來找更多的蠑螺吧!

媽媽:當然可以!我們學到了很多,也希望下次能有更好的發現。記住,保護海洋,珍惜這些自然的寶藏,讓每一次的探索都能回憶無窮!


您對蠑螺有基礎認識了嗎?希望今日的分享可以對於貝殼文化有興趣的初學者帶來微薄的幫助。歡迎投入貝殼文化的行列中,盡情享受貝殼生活。


歡迎加入「愛貝藝(ISA)」!
在這裡,我們將一同探索貝殼藝術的美妙世界。貝殼象徵著財富,貝藝是悠久的藝術傳承,自兩河文明時期起,先人便以貝殼製作精美工藝品,融入日常生活。ISA聚焦於貝藝相關話題(例如貝殼手工藝、貝殼飾品、貝殼畫、貝殼生活以及貝文化),歡迎所有貝藝愛好者加入,共同分享創作靈感、技巧心得,並互相扶持合作。透過這個平台,我們將深入了解貝殼藝術之美,激發無限創意,共同見證貝藝的輝煌。

ISA相信,貝藝,不僅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快加入我們,開啟屬於我們的貝藝生活!

留言

熱門文章